貓蹼跡

2002年:台灣、香港、廣州
2004年:新加坡
2005年8月旅居台北:花蓮
2006年旅居台北:南投、台東、綠島、蘭嶼、花蓮、墾丁、苗栗
2007年旅居台北:高雄、小琉球、宜蘭、台南、澎湖
2008年:泰國甲米、柬埔寨金邊、台北、越南、韓國濟州島
2009年:印尼日惹、台北、新加坡
2010年:泰國立卑、菲律賓
2011年:台北、港澳、泰國普吉島
2012年:台北、新加坡、雲南昆明麗江香格里拉
2013年:台北、港澳、麗星郵輪、曼谷
2014年:大馬旅遊年刁曼島、檳城、怡保、泰國合艾自駕
2015年:香港、日本沖繩、台灣、泰國曼谷
2016年:泰國曼谷

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

再見

前陣子寫了幾期的光明時代回憶錄,不知道有沒有人差覺,這其實是揮手告別的徵兆?

當初,因為喜歡文字,所以選擇當記者,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,也是目前最久的一份工作。五花八門的新聞事故裡,悲歡離合的情節,或是政壇上的你虞我詐、法庭事件上的真假難分,還是那一些人神共憤的新聞文字中,有著我花樣年華的十年青春(值多少錢?)。

曾經也質疑過,有沒有在看我的專欄,說的又不算國家大事,有時候是工作上的苦水,偶爾風花雪月地說一些小記所見所聞,聊一些回憶、笑話,或者瞎掰騙稿費(若是面對面,還真的擔心會被丟雞蛋的那種),但有幾次,發現自己的文章被轉載到不同的新聞網站(為甚麼沒通知,也沒另付我稿費?),還有安娣說她有看我的文章時,是有那麼一點點的沾沾自喜。

就像似寫了一則頭條新聞,有人在討論,即便討論範圍沒在誇獎記者的能力,只要新聞、文章被關注也是對於記者、作者的一種肯定。畢竟,新聞工作者與銀幕前的主播、藝人歌手不一樣,你在前線先鋒作戰的危險人家看不見,唯一瞧得見的只有文字精不精彩。

但如果真的走進記者世界,你就會發現它的真實面是充滿著辛苦。每天睜開眼睛想的就是新聞,昨天有沒有漏新聞,今天得去那兒跑新聞,沒有新聞時更要絞盡腦汁想那兒可以生出新聞,這就是記者周而復始的生活,雖然依規定記者每週仍有休假的日子,但大多數都是處在隨時備戰的狀態中,只要臨時有狀況就得停休上班,或許你會以為寫一篇稿有多難,但它的難在於寫之前的准備、資料收集及寫完之後的媒體責任。

圈外朋友知道我離職的消息時,有點驚訝,這不是你很熱愛的工作嗎?在初中三的時候,記者這一份工作就已經填寫在我的志願欄中,不曾改變。關於媒體這一個行業,空有熱誠是不夠的,總有許多現實面需要考慮,特別是收入與作息不成正比的問題不曾被正視。

曾經想過,自己會不會就這樣當一個記者一直到退休?可就覺得,一輩子都是記者的感覺,好恐怖。其實想轉跑道的念頭一直有,就只等一個機遇,如今機遇來了,也就是離開的時候。

如今要在這個平台一鞠躬,禮貌上還是要說一聲:謝謝,謝謝曾經看過我文字的你跟妳。





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

畢業旅行

新山某華小舉辦團費3500令吉的台灣畢業旅遊團,家長一時感慨在面子書貼文:“這年頭的小學畢業旅行已經飛出國了,女兒啊,你要開始存錢了,老爸有心無力啊。”貼子引發網民熱議,也登上各報新聞版,投訴的家長不久也撤下貼文,並向校方致歉。

在面子書上舒發個人情緒有錯嗎?投訴的家長後來為甚麼要向校方道歉?貼子刪了,文字沒了,但輿論還在,聽了校方解釋,也還是搞不清楚那是小六畢業旅行,還是國際交流團?

涉風波的華小校長回應,校方也有提供畢業班國內旅遊團,給家境不算很好的畢業學生,校方沒有強迫學生一定要參加該外國旅遊團。不出國的話,還有五天四夜的檳城及金馬崙遊,或是旅遊天數更短的兩天一夜或馬六甲一日遊,一切視乎家長的經濟能力。

有人說,這不應該被曲解為會造成學生心理有階級之分的說法,但好好的一個畢業旅行卻分作豪華版、中價版及輕便裝,說好的一起旅行卻要因為我父母的經濟能力有別,結果被迫分開旅行,這樣的旅行還是畢業旅行嗎?看似多樣化的畢業旅行,看在“半生熟(似懂不懂)”孩子心裡,真的不會構成貧富差異的自卑心理?

為甚麼一定要出國?因為國內旅遊大部分學生都去過了?那些去過台灣的學生又怎麼辦?這是小學最後一次和同學、老師出去玩,制造回憶,增進彼此感情才是畢業旅行的重要意義吧?

如果真的要在畢業旅行裡加上教育性質,半自助旅行的方式更有益於孩子人生成長,去國家公園露營,訓練外宿的生活自理能力,或是搭火車去怡保或是檳城,學習如何安全搭乘各項的交通工具及灌輸交通安全教育,讓孩子能夠自我獨立,培養自信,甚至解決突發狀況,這一些都是人生必修的課題,比起出國交流,這一些不是更有學習價值嗎?

畢業旅行在乎在是過程,不是目的地,只要教育工作者以開放的態度、創意的方式設計畢業旅行的學習目標,生活即是教育,寓教於樂,畢業旅行也能充分展現教育的意義和價值。














智慧王當家:冷氣不冷?


 天氣越來越熱,家裡的冷氣卻怎麼吹都不冷?

問問你自己,已經多久沒有清洗及保養家中的那一台冷氣機了?專家說,空調的過濾系統如果沒有定時清洗及保養,不但會影響空調的制冷效能,也會影響室內空氣的質量,甚至藏有細菌及病毒,危害健康!

還有,冷氣安裝的位置、家居大小與空調的功率是否相符、甚至是使用模式都是決定冷氣冷不冷的因素,今日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,裝冷氣必須知道的哪些事。




-------------
■星洲活力副刊《智慧王當家》
換新東家後參與的週六快樂家庭改革,就是分享家居小常識,一個完全由本貓主導的版,每個月見報一次。

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

獨家新聞

獨家新聞,就是“人無我有”的新聞,但並非所有的“人無我有”都可以成為獨家。

在大馬,獨家新聞的“人無我有”可以有很多的詮釋方法,其 中最常見的就是獨家專訪。專訪政治人物套取最新政策、專訪被性侵的受害者,要她說出內心深處、專訪話題人物聊受眾想知道的八掛,這些其他媒體也有可能接觸 到的人,但被你“捷足先登”,問到一些新消息、新內容、新話題。

第二種“人無我有”的獨家,就是指定媒體、獨家隨團採訪的遊戲。對方只邀 請(或指定)你一家媒體出席,或者只指定要你出席,又或者就只有你自己出席的獨家,大家都沒份玩的遊戲,自己玩自己贏完。有時候,你可能會看到或聽到,唯 一中文報獨家或唯一中文電視台獨家,那是因為出席的其實有好幾家媒體,但因為過度迷戀獨家“噱頭”,所以取巧性採用“唯一”。

“人無我有”的獨家亦可從社交網站獲取,通過“偷窺”尋找合適體裁,網上賣子、妻兒患病、虐狗虐貓、校園凌霸,這些在網絡世界廣傳的視頻、消息因為未曾在新聞平台曝光,轉載採訪亦被視為獨家。但其實,這些“人無我有”的新聞都不算是合格的獨家報道。

根據學術上對於獨家新聞的定義,大約可以分作以下兩點,即(1)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得到的第一手消息或內幕消息;(2)其他媒體無法超越的深度調查報道,新聞在曝光後會引起轟動。

這樣的新聞,就只有你才知道而別人不知道才叫作獨家,同時還得具有新聞價值和一定的權威性,正如港劇新聞導火線所言,要夠爆、夠JUICY;在新聞曝光以後,不只要成為閱聽眾茶餘飯後的話題,還要會讓其他“漏新聞”的媒體,心不甘,情不願地跟進報道(撿二攤)。

對 新聞工作者而言,獨家新聞無疑是個人工作榮譽榜上的標誌之一,自己的這些年來,做過許多獨家,A1頭條也不少,但心目中合格的獨家新聞,卻沒有一則。如果 你問我,獨家新聞是不是代表一個記者的存在價值?套一句前輩的話,記者存在的價值在於你自己對於這一份工作的熱情,所謂的獨家其實也只是一項採訪任務。










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

呷“貓醋”的肥牛

最近很忙,除了趕稿,還要照顧一隻路邊撿回來的小貓,及安撫肥牛有感失寵的哀怨情緒。

肥牛其實是一隻狗,本名叫Ngaw Ngaw,直譯中文是牛牛,身長腳短的腊腸混種,有著圓滾滾腰身而被喚作肥牛;小貓則是在兩個月前的某一夜,男人慣例帶肥牛到戶外散步時發現一隻甫出世沒多久的小貓,就只有一個掌心的大小,堆滿眼屎的雙眼,根本沒辦法睜開。

一隻貓就這樣靜靜地坐在路旁,似在等一個人(是貓媽?狗?阿飄?)。

獸醫說小貓只有一個多星期大,眼睛發炎,需要定時滴放眼藥水,若情況未改善,可能會失明。曾在網上看過資料,母貓一旦發現小貓有殘缺時就會狠心棄養,救人救到底,送佛送到西,不小心救了一隻病貓,就只好照顧牠到可以自理,再送養吧!

但獨居慣的肥牛卻沒辦法接受這個事實,眼見小貓即將入住牠專屬的外出攜帶狗籠,籠門才開,牠立刻衝進籠子宣誓主權,任你怎麼哄牠、拉牠就是不願出來,直到男人拎起藤鞭破口大罵,牠才夾著尾巴逃開,之後不停地用前腳似挖還是敲打著籠子,再對著小貓吠了好幾聲,宣戰似地叫貓給我滾出來。

冷傲的貓看都不看牠一眼,倒頭就睡,換來肥牛一臉哀怨的“烏烏烏”低吟聲。

動物心理學不難懂,但要治療卻有點難,肥牛自覺失寵的心靈創傷已經造成,為平撫牠不安的情緒,我們比平時多花了一倍的時間與牠溝通,讓牠與貓一起玩,讓牠習慣貓的存在,但肥牛心中嫉火難熄,開始思覺失調,把自己想像成了一隻貓,開始跟貓一樣在你身上磨蹭撒嬌,要摸頭,搔肚皮,討抱抱。

貓吃甚麼,牠也要一份,貓喝奶牠也要喝,還跟貓搶貓糧吃,自己的狗糧卻棄在一旁。

從一開始的拒絕小貓觸碰,到現在可以讓小貓偶爾抓抓牠的頸,玩追追,肥牛似乎開始習慣小貓的存在,但有時還是會坐立不安,有些狂燥,看到小貓可以在毫無忌憚地在客廳來回走動,自己只能被限定在院子範圍,牠總會一臉哀怨地趴睡在門前,看著小貓。但其實,當門關上以後,小貓總會望著門外,期待著院子外的精彩。

肥牛響往著屋內與主人在一起的安逸,小貓卻想擺脫舒適圈,野放外頭的不羈。

動物界裡的人生寫照。

2016年4月9日 星期六

我的光明時代:人肉GPS

十年前,當記者最不能缺少的不是手機,是地圖。

那個時候,沒有google map,沒有GPS,也沒有waze,即便手中握著採訪地點的正確地址,門牌路名郵區編號通通齊全,但對我這個初來大都會報到的鄉下妹兼社會新鮮人而言,新駕手上路,不懂就是不懂,沒有人指路,就是死路一條。

當時,幾乎大部分媒體的車上都會有一本比電話簿再薄一些的雪隆地圖,惟雪隆交通發展迅速,地圖的更新總比不起哪裡建的高速大道或高樓,圖中顯示還是大草場,現實已成百戶住宅區,找地圖,用打電話的還要快而准,難怪有句俗語叫“路在嘴邊”。

網絡未發達時期的記者標准作業模式,就是前一晚先撥電話到辦公室查問第二天的採訪工作(現在可以上網Check工啦),遇到陌生的採訪地點,就會先查看同工的攝影記者是誰,對方如果也不懂方向,就要聯絡受訪者,再不然就要逐個報館向同行探消息,誰人明早跟我同工,會不會去那個地點?

往往,為找一個地方,就得打好幾通電話,花了好多電話錢!那個年代,手機通話費很貴呢,我還是用預付卡,講下講下沒錢了,還要去加值,最怕是找路途中遇到通話餘額不足,頓時就變成世界末日,超人與蝙蝠俠都在忙著比拼,誰人可以來打救我?

有的有的,就是郵差!迷路的時候遇到這一輛印有POS字眼的紅白藍摩多經過時,就像似天洒一道曙光,十年前的治安還算“干淨”,攪下車窗問路也不怕被劫被砍,和平的社會少了互相防範,大家都特別友善,好幾位同行包括本人在內,都曾遇過好心的郵差先生把我們帶到目的地。

印象中,也有人向德士司機求助,然後尾隨司機車尾抵達採訪地點,至於有沒有補上德士費,我就不清楚了。

現在有了waze,甚麼都變成沒關係,人家問你會不會來?你就答:我有waze或是GPS,應該沒問題,還會教我避開塞車路況呢!科技的便利讓我越來越依賴電子地圖,不再記得路名,甚麼時候要轉左,十字路口旁會有甚麼建築,也不再分心記住,只要跟著電子地圖那藍色的指標准沒錯,雖說最終都是安全抵達目的地,但其實這條路到底是怎麼走過來的?還真的沒印象。

突然有點懷念,那個時候,隔著電話筒,聽著對方說:經過三個交通燈後,轉右再直走,你會看見左手邊有間小學,然後會經過霸級市場,當右手經過xx油站時,你要注意囉,慢慢靠右,油站算起第三個路口轉右,就是jalan xxxxx了!我都會將指示寫成小抄,貼在方向盤上,依著人肉GPS完成我的採訪旅途。

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

媽媽寶寶的手作幸福時光:媽媽寶寶一起手作


官伊璇6歲生日的時候,媽媽鄞巧英(42歲)親手縫製了一個布娃娃送給她。
4年後的今天,10歲的官伊璇跟媽媽一樣,喜歡插花、烘培,偶爾兩人還會一起玩輕黏土捏塑玩偶,甚至還懂得舊衣大改造,為布娃娃縫製吊帶牛仔褲、靴子等新裝,親朋戚友都稱贊她跟媽媽一樣有雙巧手。
鄞巧英說,也許是當初懷孕時,璇璇在子宮裡就已經被“耳濡目染”,愛上手作。
鄞巧英一共有三個女兒,分別是15、14及10歲,璇璇是老幼。長女入幼兒園時,她就不再當中醫師,改當全職的家庭主婦,外人看來很可惜,白費當年努力考上南京醫藥大學的結果,但鄞巧英說:“我很喜歡當家庭主婦呢!”
她來自東馬砂拉越一個非常偏遠的小鄉鎮,離家最近的華小都需要搭兩個小時的船,所以在踏入小學後,就一直寄養在外婆家,記憶裡,不曾有過跟父母撒嬌的畫面。
“我爸媽不善於表達,他們那一輩覺得,養兒育女就是讓他們吃飽睡好,有書讀就可以了。”少女時代的她總是在幻想,自己想當怎樣的媽媽,結婚生女後,她樂得可以為孩子安排一切事務,喝甚吃啥,再為她們扮美美,原來只懂得針灸把脈的手,不只學會作羹湯,還有裁縫。
似乎為彌補自己年幼時錯失的親子時光,喜歡熱鬧的鄞巧英除了會為孩子辦生日派隊,也會慶祝中秋節、萬聖節及聖誕節,每一個派對都有主題,除了布置家裡,她還會為孩子縫製主題服飾,如萬聖節喪屍裝、憤怒鳥、米奇裝等。
“母女一起構思,一起布置,分工,孩子有了參與感,對於家的歸宿感也就更重。”
鄞巧英不希望錯過三個女兒的成長,也很珍惜彼此相伴的時光。有時候,看似自己陪孩子玩,但其實,也是孩子在陪媽媽玩,當孩子來到一定的年齡,就會要求私人空間,甚麼親子裝、愛心造型便當對她們而言,都成了一種彆扭。
“孩子一下子就長大了,12歲以後,她們就不會要你的陪伴了。”
官家有兩女初成長,現在就剩下幼女可以跟媽媽玩,兩母女常一起烘蛋糕,弄甜點,無聊時一起比賽看誰捏塑的黏土造型最贊(放上面子書,由媽媽朋友投選),以前都是她為女兒縫公主裝、美人魚裝,現在女兒學她,善用舊衣服給布娃娃換裝,雙親節、教師節也會給長輩畫賀卡,空餘時還會剪下舊衣服的卡通圖案,製成小抱枕送表弟妹及同學。
讓孩子自己動手,不只是造就一雙靈巧的小手,也讓孩子練就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,認識到世界上沒有廢物,反而更懂得一切事件的美好。這就是鄞巧英希望孩子通過手作所體驗的生活藝術。

第一篇:手作玩具布書
第二篇:手作玩具
第三篇:手作玩具+DIY示範
第四篇:媽媽寶寶一起手作
 

媽媽寶寶的手作幸福時光:我媽媽做的“驕傲”


“你看,這是我媽媽做的!”
每一次完成手作玩具以後,看著女兒桐桐開心地拿起“新玩具”,到處跟人家報告說“這是我媽媽做的”都會讓潘穎馨感到特別自豪,感覺自己就像是孩子的偶像。她說,孩子捧著玩具時,大大的笑容,還有那發亮的眼神,正是她持續為孩子創作新玩意的最大動力。
“每當完成一件作品時,孩子都會很興奮,我從她的表情中看到她是多麼地喜歡媽媽給她做的新玩具。”
潘穎馨是在職媽媽,早上10點上班,晚上7點下班,再塞車回家已經是8、9點的事。許多人以為,在職媽媽下班後還要照顧孩子已經手忙腳亂了,怎麼可能還有時間做手工?所以她在塞車的時候先構思作品,盡量簡化手工的每一個步驟,善用自己下班後的僅有時光。
手作的時候,桐桐跟她爸就坐在潘穎馨身旁,大家嘰嘰喳喳的,有時孩子會唱歌跳舞,有時讀繪本,偶爾一臉期待著望著媽媽,父女倆陪著她一點一點地完成創作,對她而言,這樣的親子時光更溫馨且有意義。
“我並沒有因為忙著手作而少了陪伴孩子,我們都很享受這樣的親子時光。”
她說,在物質豐富的年代,玩具越賣越精緻,價格也不菲,但孩子需要的不是玩具,而是父母的陪伴,所以她選擇自己DIY,給孩子做最簡單的玩具,大部分材料都是身邊隨手可得,亦可從中教育孩子,並非所有東西都得擁有,不是所有東西都得花錢去獲得。
桐桐的第一個手作玩具,其實只是一個簡單的塑料罐子,潘穎馨在蓋子上端剪了四個洞,讓桐桐將一顆顆的pom pom球(毛絨球)往洞口塞,桐桐當時未滿一歲,而這個遊戲正適合訓練她小手的靈活力與專注力。
桐桐現在已經兩歲半,仍然喜歡玩這塞pom pom球遊戲,潘穎馨後來也陸續為她製作了更多的玩具,像似用餅乾桶改造的“樂器”、在回收箱撿回的厚卡做的相機、兩張厚卡片做成的立體小屋、紙皮箱小屋、布料居家版釣魚玩具、鐵盒輕巧型釣魚玩具及不織布漢堡包等。
媽媽做的才是獨一無二,最酷的玩具不是嗎?長大後,孩子或許不記得她玩過什麼玩具,但潘穎馨相信,桐桐一定會記得膩在媽媽身上的時光,還有玩具都是媽媽做的驕傲。
她想對桐桐說,你只要帶著滿滿的愛長大,這樣就夠了。


■媽媽手作小教室
潘穎馨特別分享鐵盒輕巧型釣魚玩具,准備材料如下:
不織布、剪刀、麻繩、萬能膠、鉛筆、三色膠帶(裝飾魚杆)、麥克筆、小磁鐵、竹筷一枝、鐵盒(用來收納魚兒及魚杆)


















示範步驟
不織布魚兒製作
配圖:
(一)在不織布畫上不同的魚兒圖案,對折後剪出圖案。
注:若不懂得畫畫,可上網搜尋及下載圖案樣本
配圖:
(二)用萬能膠將小磁鐵貼在魚兒圖案的其中一個部位(可以是魚嘴巴或肚子),再加兩片魚兒圖案黏起來,再用麥克筆為魚兒畫上眼睛。依上述步驟,再製作八爪魚、鯊魚、海星等圖案,可從中教導孩子辨識水中生物。
魚杆製作
配圖:
(三)將竹筷折成適合收納鐵盒的長度,在斷裂的部分使用三色膠帶進行裝飾。
配圖:
(四)剪下一條長約15公分的麻繩,及在不織布上畫一個比小碰鐵再大一點的圓圈,對折剪出圖案。在魚杆的其中一端塗上萬能膠,繞上麻繩,大約是五到六圈即可,麻繩的另一端則黏上小磁鐵,再用兩片圓形不織布,將磁鐵包起來。
配圖:
(五)輕巧可愛的鐵盒釣魚玩具完成啦!媽媽可以隨身攜帶在包包裡,孩子無聊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玩,建議可准備兩至三枝小魚杆,除了可以親子共玩,也可讓孩子邀請其他小朋友一起嘗試釣魚樂趣。


第一篇:手作玩具布書
第二篇:手作玩具
第三篇:手作玩具+DIY示範
第四篇:媽媽寶寶一起手作 

媽媽寶寶的手作幸福時光:DIY玩具王國


袁敬慈(40歲)是在2年前開始為孩子DIY玩具,當時的動機很簡單,就是要省錢。
她與丈夫育有一子一女,分別是6歲及4歲。喜歡玩具車的兒子,就連洗澡也要帶在身上,一邊泡澡一邊玩,結果玩具車很快就生鏽,不能再玩,被迫丟掉。
“再加上小孩總是貪新鮮,喜歡不同的玩具車,但一輛車子都要幾十令吉,他又不懂得照顧,玩具很快就壞了,不能再玩,真的很浪費,所以我才想,是不是可以自己做玩具車,玩壞了也不會覺得心痛?”
當時,家裡有許多牛奶塑膠瓶,她就用剪刀、刀片,再用瓶蓋、藥罐慢慢拼湊出一“白色”的消防車,孩子很喜歡,她也越做越起勁,陸續“生產”直升機、貨輪、羅里、腳踏車、tuk-tuk車等,上門採訪時,她拿出一個大環保袋,裡頭都是她滿滿的傑作,正要一個一個作介紹時,兩個孩子比她搶先一步,將它們一個個擺在沙發上,開始玩起來。
在一堆飲料塑膠瓶玩具車中,我發現了一個2公升牛奶瓶改造成的三層式迷你房,最高那層是露台,接著是飯廳,裡頭還有一個圓桌及兩張椅子,還有樓梯往下走就是客廳,有一套沙發,這全都是袁敬慈善用廢棄的塑料品,割割拼拼的成果,那瓶“屋”還有好幾扇英式風格的窗戶,若有上色再加一些裝飾,可媲美市場銷售的精緻迷你屋。
“現在流行lego,所以我就做了這個,可以讓孩子當作是lego玩偶的家。”
你如果不時有在留意親子相關的論壇或社交網站,應該對近期瘋傳的紙皮箱玩具圖感到熟悉,甚至佩服這些家長的愛,無所不能,袁敬慈其實也已經給孩子動手做了一個大型紙皮箱房子,可以讓兩兄妹在裡頭玩家家酒,紙房子有窗戶、窗簾、屋頂之餘,還可折起來,完全不佔空間。
這原來是冰箱的箱子,袁敬慈重新再改造,成了孩子的玩具王國,在完成房子以前,她其實已經完成了一輛紙皮跑車及消防車,後者其到還有轉輪及升降梯,這兩輛車,孩子早就玩壞了,但因為是袁敬慈自己DIY,所以要“維修”也不是問題,而她的下一個目標,是要給女兒造一個紙皮廚房。
因為是在職媽媽的關係,兩名孩子一直都是袁敬慈的母親代為照顧,她就趁工作午休的空檔,或是下班回家後,給孩子手作玩具,每當週末去接孩子時,就可以給他們驚喜。
“他們還小,其實也不太懂得感恩自己所擁有的這一切,但我希望從中可以灌輸他們環保及資源再循環的重要性,現在看到瓶瓶罐罐及紙皮,他們都知道可以拿來做玩具,玩具壞了他們也不會立刻丟掉,因為他們知道,壞了的東西其實還有機會再修好。”
當初因為要省錢,所以動手做,卻給孩子帶來一個與眾不同的童年。

第一篇:手作玩具布書
第二篇:手作玩具
第三篇:手作玩具+DIY示範
第四篇:媽媽寶寶一起手作 

媽媽寶寶的手作幸福時光:手作玩具書



引言:
現在潮流興手作,爸爸媽媽們也開始給孩子制作獨一無二的遊戲玩具。
從最簡單的紙飛機、果汁盒玩具車到手縫娃娃、布書,甚至再升級版的紙箱大房子,你問為啥要手作?買不行嗎?因為手工做出來的禮物和玩具都是獨一無二的,在世界上不會有另外一個相同的,而不管你做成什麼樣子,那都會是孩子與父母專屬的回憶。

文:
有一種感情不能被取代,就是親子。
在女兒出世後,郭華穎(27歲)就辭掉工作,自己在家顧小孩。“給保姆顧,我不放心,不知道她現在怎樣?不懂她吃甚麼喝甚麼?干脆就辭掉工作,在家陪葵葵,人家說啊,三歲定八十,我希望可以看著她成長。”
她的葵葵今年兩歲了,而她也當了兩年的“湊女婆”。
“一直在家顧孩子,陪著孩子長大確實是一件很快樂的事,但慢慢地,你也會變得很沒有自信,似乎除了孩子之外,你就沒有存在的價值,所以我開始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。”
郭華穎在大學時修讀美術,婚前在吉隆坡一家雜誌社任職美術編輯,後來嫁雞隨雞,移居南馬居鑾。一群愛居鑾,又活力創意十足的朋友後來辦起“想巷生活”巷弄市集,她跟著湊一腳,賣一些自畫明信片及手作鑰匙圈,開始了她的手作生活。
閒來無事,也會給葵葵縫制布娃娃或衣服,後來從朋友口中獲悉“手作布書”,她就在市集買了一塊有印有正反義詞教材的布料,縫製成一本可以折的“書”,但因為缺乏互動,都是她在說,葵葵在聽,布書最後變成了葵葵小休時的一張“被”。
“後來在網上看到另一款手作玩具布書,可以讓孩子黏黏貼貼、做數學、學綁鞋帶之類,我決定自己也做一本。”
她開始構思適合葵葵的手作布書,因為是給葵葵的,所以書的布料一定要是葵葵喜歡的圖案,書中的遊戲也一定要是葵葵感興趣的,否則再好玩,葵葵連翻開的興趣都沒有,也是徒勞,所以她帶葵葵去挑布,挑她喜歡的波點、星星等圖案的布料,再買不織布、釦子、暗扣、魔鬼氈、拉鏈、棉繩、棉花,從構思、畫圖、縫制到成品,大約花了半年的時間來完成這一本只屬於葵葵的玩具布書。
書的封面是葵葵的卡通肖像,還有葵葵的英文名字:“KHOOI”及向日花葵圖案;打開第一頁,會看到一扇藍色的門,門上有個真鎖頭,郭華穎用棉繩綁著鑰匙藏門下的“welcome”地毯,引導葵葵在正確的位置取出鑰匙,再學習如何開鎖。
“打開門後,裡邊藏著灰姑娘的故事卡,我可以給她說故事,熟悉灰故娘後,我還可以換上其他的故事卡。”
第二頁有葵葵喜歡的冰淇淋,郭華穎用不同顏色的不織布縫了好幾個雪糕,還有甜茼、杯子,每個都縫上魔鬼氈,可以跟葵葵玩賣冰淇淋遊戲,要甜茼、杯子?要幾球雪糕,甚麼顏色?接著的第三及第四頁,是算術玩具,她買了現成的數子不織布,再縫了許多草莓,可以讓葵葵在書上學習加法,她先用數字排列1+1=2,葵葵跟著擺上正確的草莓數量。為甚麼是草莓?因為葵葵喜歡啊!
其他的遊戲還包括上下左右的辨識,河上有棵樹,魚在水裡,樹旁有隻貓,郭華穎可以自篇故事,再隨故事情節移動貓跟魚,讓葵葵有了初步的概念後,再讓她決定要把貓或魚貼在哪一個方向;另外還有英文字母辨識、生字、扭扭扣及時鐘轉轉轉等,即是遊戲也是學習。
葵葵玩具書封面封底及內頁一共十頁,共八種遊戲,但每一頁都可以有不同的玩法,視同媽媽本身的創意及用心,這是一種視覺學習,比起單純的說故事,或是玩玩具,郭華穎親手為女兒縫制的玩具書無疑是玩具與啟智教育的結合,當中還有無價的愛。
“其實我有買過故事書及兒童教育書,但葵葵也只是跟著唸,少了互動,她很快就不感興趣了。育兒書都有在分享,遊戲可以讓孩子更容易吸收及學習,與其買玩具,不如手作一本玩具書送葵葵,之後還可以隨年齡增加再慢慢增加遊戲。”
現在的葵葵或許不知道,這本書是媽媽花了數十個夜晚熬夜縫制,但總有一天,在她長大以後,就會發現自己擁有著一本全球只有一本的葵葵玩具書。



第一篇:手作玩具布書
第二篇:手作玩具
第三篇:手作玩具+DIY示範
第四篇:媽媽寶寶一起手作

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

我的光明時代:法庭採訪手記

緣續上一期的法庭緣,這期談法庭採訪事跡。

或許是網絡通訊不發達,早期的新聞事故(政治亂像)不多,法庭新聞是當初最好的“新聞來源”。各報主管都會派記者長駐法庭,早上9點報到,從推事庭走到地庭,逐一向駐守庭警問好,再詢問今日是否有不錯的案件可以跟進,然後翻閱記錄簿,從被告名字及刑事條文尋找有報導價值的新聞,不然就守在登記處,等警方在此辦理新案件注冊手續。

找法庭新聞,是有個不成文的小規定,毒品案一般都不拿(採訪),除非被告是名人、小孩;搶劫偷竊需視案情而定,搶甚麼偷甚麼?偷竊手法或理由?像年青人偷了幾百件胸罩、新手爸爸偷便利商店奶粉、用假手鎗真搶劫等相對有趣,至於非禮、強姦、謀殺,基於“公眾利益”及“讀者好奇”,正下必拿案件。

法庭提控程序也分作好幾個部分,提控、過堂、審訊、表罪、辯護及下判,短則可在一天內完成,長則得耗數十年或以上,若非受關注的大事件,記者也都只採訪案件的提控及下判,只有碰上名人貪污、政治家被控肛交、非禮、強姦及謀殺案,各報媒體才會從開始一直跟到案結。

撰寫法庭新聞,其實說難不難,法庭新聞已有規定模式,只要手中資料充足,寫起來的確不難,難在於如何讓法庭新聞讀起來更精彩,而不是一般常見的誰因為甚麼事情被控上庭,認不認罪,坐牢幾年,或是哪一個證人在庭上說了甚麼,寫的人無趣,看的人也無趣。

當每一家報館都有記者在採訪同一宗新聞時,如果懂得變通文字呈現的方式,那新聞效果就會很新鮮。光明的主管給予很大的發揮空間,一次在採訪執法主任涉貪污案審訊時,法官與證人因溝通問題鬧了一些笑話,我依實以對話方式表現,一改法庭新聞的傳統寫法,意外獲得主管的一個贊,之後對話式寫法也成了光明常見的新聞寫法,讓讀者更有現場感。

每個人都想知道事件的真相,殺人動機、貪污過程、怎樣非禮?這是新聞抓對重點,對了讀者味以外,文字呈現是另一個可以增加讀者閱讀興趣的方式,其次就是花絮新聞。有一次,庭內扣留室裡傳出惡臭,原來是其中一名被告拉了屎,搶了原新聞的風頭;另外有一次是安華第二次被控肛交時,承審法官竟然知道他快生日,當庭祝他生日快樂,還有大家至今仍記憶深刻的花絮,應該就是趙明福屍庭審訊期間,反貪會代表律師阿都拉薩鬧出的英文笑話了。

只要細心發掘,花邊新聞偶爾也能打敗主流新聞,只是花絮這回事,是可遇不可求的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