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採訪工作分類中,有一項任務叫:街訪,顧名思義就是在大街上採訪。
街訪是一種被廣泛採用的採訪方式,可用於市場、民意或其他相關調查。記者在街頭採訪,隨機但具代表性,街訪被視為最接近事實真相的採訪,在街上取得的第一手資料也能代表廣大民眾的意見。
豬肉漲價、疏菜漲價、政府實施新措施、財政預算案出爐,或是虐狗事件、治安問題等社會現象,主任都會要求新人走上街頭,讓版位及新聞的呈現,通過人民的意見,更完整且豐富。
從一開始,先學會與陌生人交談,到最後還懂要得應付不同的情況。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被訪,有些會
像見到魔鬼似的,逃離你;有些則口操英文說聽不懂中文(那你又明白我的問題?);有的答非所問;有的卻會在言語上佔你便宜(調戲玩弄派);有的則親切到,
連身邊的姨媽姑姐都介紹給你,要你一併做訪問。一種米養白種人,全在街訪時遇上。
“不好意思,我是《光明日報》的記者,針對XXX的課題想問問您的意見,可以嗎?”記得還是記者新鮮人的時候,我特愛街訪這玩意,不僅可以接觸到不同階層的人,還可以透過不同的見解,重新檢驗自己對事情的觀點。
一體不只是兩面,不同的聲音,讓你從多個角度去判斷及學習分辨。因此,每一次順利完成任務時,都有一種莫名的成就感。
可惜的是,近期的街訪工作越來越棘手,民眾似乎變得只喜歡在網絡上,特別是面子書上帖文發言,在這種“無需負責任”的平台上,大家言論大膽,但面對鏡頭及記者訪問時卻支支吾吾,或者直接“閃開”,甚至互相推辭,讓記者在街訪碰釘的機率急速上升。
原來可以帶來成就感的差事,頓時變得無奈。
(光明日報/好評‧文:張欣薇)2012-04-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