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25日 星期五

本末倒置

前兩期的作品《烏龍文告》,“不幸"遭別有居心者引用來攻擊“敵對陣營"的議員。我未告知議員姓名及選區,有關文告也僅發佈給媒體,神通廣大的有心者,不但知道烏龍議員的身份,還藉機大作文章,直斥議員意圖製造假新聞,唯恐天下不亂。

《烏龍文告》的本意,是希望受眾在閱讀或接收任何訊息時,必須懂得過濾及辨別真偽,而非人雲亦雲。我說議員擺了個烏龍,有心者看了卻自我詮釋為“故意";我寫議員發現錯誤及時糾正,有心人卻硬扯為議員“奸計"被識破,本末倒置。

我不介意文章被分享,卻不認同有心者斷章取義,利用我的文章,成為他抹黑他人名譽的“武器"。有心者圖文並茂,在論壇及面子書上分享此訊息,更獲得與其同屬陣營的同伴們廣傳,不但有集體落井下石之意,真正在製造社會混淆者,應該是他。

面子書出現訊息亂象
網絡的發達,為受眾提供許多訊息交流的平台,每個人都自發留意起身邊事件,將之記錄然後分享,每個人都可以是記者,因為主張言論自由、主張審判權,而漸漸形成歪理民間記者的本質。
台灣出現新聞亂象,源由媒體泛濫,大家為搶獨家,只求新聞夠聳動、煽、色、腥即是搶上頭條新聞的要素;惟最近我卻發現,我國面子書社群裡,也開始出現訊息亂象。

親民聯派網友眼裡,容不下一粒有損民聯的言論;親國陣派網友,則嚥不下任何有損國陣的怨氣。兩派人馬在網絡上搖旗吹喊,每天在網上和報章上找出對對方不利的新聞互作攻擊,挑釁雙邊情緒。

網友一邊廂要求主流媒體平衡報導,新聞言論必客觀,卻在自己的社交網絡裡,接受單向訊息,容不下第二把聲音。有些事,你不認同,不代表是錯;反之,接受了也不一定對,你不可以用心裡的那把尺去測量他人。

(光明日報/好評‧文:張欣薇)2013-01-25

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

Listen姐

幾天沒把自己掛上網,剛才登入面子書,頁面充斥“Listen”字眼,還有許多“Listen姐”移花接木的照片。怕被嘲笑跟不上“話題”,我也成了“北方大學洗腦論壇”短片點擊率的其中一位“貢獻者”。

短片裡,看見一馬女性之聲的莎麗花以連續不斷的10次“Listen”打斷大學生芭瓦妮的發言,難怪“Listen”會被網民喻為2013年最夯的英文詞,而莎麗花被喻為“Listen姐”,也當之無愧。

我想,“Listen姐”最大的敗筆不是她的歪論,而是她要學生聽她說話的強硬態度,要學生尊重主講人,自己卻不懂得何謂“互相尊重”。她奚落學生“教育不足”,甚至自視高學歷(也只不過是學士),囂張的態度,明顯就是容不下第二把聲音的“一言堂”最佳代言人。

要人聽你說須先學會聆聽
採訪時,我最怕就是遇到這種只有她講,沒有你講的“一言堂”,特別是在涉及第三者的糾紛事件。 阿A一味批評阿B的不是,卻不給阿B一個平反的機會,記者會淪為辯論擂台,誰最能站穩立場誰就是贏家,卻忽略了要解決問題的目的,也許阿B真的犯了錯,但 大家對阿A的劍拔弩張,早就大大扣了分。

還有一次聯訪數宗欺詐案,其中一名受害者也是政治人物,記者花數分鐘聆聽後發現個案大同小異, 只好轉移目標另尋個案特殊者,但該政治人物疑不甘被冷落而多次打岔。為避免影響採訪進度,記者只好要求對方先讓其他人說完,眼見記者不願聽她說,她轉而跟 隔壁座的同伴談起案情,聲量比受害者還大,我也不得不小人式地懷疑,她是故意要製造噪音,於是不悅地要求她尊重發言者。

你希望聲音被聽見的前提,是你得先學會聆聽,這是互相尊重所得到的雙向回饋。將心比心,先學會聆聽,自然就會有人願意聽你說話,否則你喊了100次“Listen”,也不會有人想要聽你說甚麼。

(光明日報/好評‧文:張欣薇)2013-01-18 19:05

2013年1月13日 星期日

詐騙電話

下午四點多,辦公桌上的電話響起,同事LPP說,是找我的。

“欣薇啊,你知道我是誰嗎?”是一把年約三四十歲的中年女聲,一副跟我很熟的樣子。我花了一分鐘的時間去想對方是誰,想不到,她還反問我:“你不知道我是誰咩?我是你朋友,不認得我了?”

我們兩個,就這樣陷入“你是誰”及“你不知道我是誰咩?”兩句話的交力戰中,同事HKC後來告訴我,我總共問了15次的“你是誰?”

對方不願道明身份,我也沒有耐性再跟她糾纏,想問她有何貴幹,她卻理所當然地告訴我,“沒甚麼,找你聊聊天啦。”既然沒事,我立刻想把電話掛掉。心裡暗罵了好幾句的髒話,浪費我的時間。

可對方卻窮追不捨地跟我要手機號碼,我僅存的耐性一次用光,狠狠說了一句:“對不起,我不認識你,不能給你號碼!”說完直接掛掉。一個無聊人的惡作劇,我認為。

但當我在面子書上分享這則惡作劇時,另有同行告知,這也許是詐騙電話。老千以“你知道我是誰嗎?”作開場白,讓受騙者先卸下心房,若受騙者真的講出名字,老千就會裝熟承認,裝熟詐財,如跟你借錢、裝病要錢等。

應先查明電話來源
第一次接觸詐騙電話是在5年前,人在台北唸書打工時。連續好幾天的午休,都會接到法院的電話,以錄音的方式說“您有張傳票,請聯絡……"誤以為公司犯了甚麼法,轉告科長後才知是詐騙電話。

最近有一次,媽媽很緊張地打給我說,有武吉阿曼警員打來,大聲責罵她,說她犯了法,要立刻到警局繳錢。媽媽給了我一組號碼,經查證確實是警局,我回撥後詢問詳情,則有接線員告知,這支號碼常被詐騙集團“駭線"行詐,媽媽沒有犯法,犯法的是打電話給她的人。

詐騙電話已是現代社會普遍的行詐伎倆,從受訪者中探悉案例亦不計其數,為提防,大家請緊記不要隨便在電話上提供個人資料,包括姓名、身份證號碼及信用卡號碼,也不要隨便回撥不熟悉的電話號碼,並且再三查證有關號碼的來源。共勉之。

(光明日報/好評‧文:張欣薇)2013-01-11 19:06

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

烏龍文告

一名州議員在網上,發現一則有關中國出現大量黑心臘肉的新聞。基於食品安全問題,也擔心大馬的民眾吃到黑心臘味,她即發文告到報館,要求衛生部馬上徹查所有從中國入口的醃肉。

州議員特別注明有關新聞的出處及撰稿記者姓名,以表新聞可信。有關網站來自中國某新聞網,記者在明察暗訪之下發現一間每天生產約4000-5000公斤臘味的工廠原來是購買死豬或病豬,廠商不但使用不能食用的工業鹽,更甚的是還使用殺蟲劑醃製,以便臘肉能夠永久保存。

適逢新年之際,也是臘味飄香的季節。此新聞一旦見報,即便是發生在中國,也一樣會在大馬造成某程度的恐慌,間接也影響臘味的生意額,牽聯甚廣。因為這是一則極具新聞價值的新聞,必須有記者負責詢問相關單位,包括衛生部、本地臘肉進口商搜集資料,但在訪問前,必須再三確認,有關的消息來源是否正確。

根據資料,登入有關網站,卻發現有關新聞其實是2011年11月的舊聞。為保險起見,大家決定撥電聯絡有關議員,詢問其消息來源。後者宣稱,新聞來自新華網,而記者也再三要求議員查核有關新聞的日期。

“對啊,就3個月前的新聞。啊,不,是2011年的新聞。”議員發現自己“炒作”的原來是舊聞,立刻要求撤回有關的文告。一則會造成社會恐慌的“老新聞”,也因此被“攔截”,未有“出街”。否則,社會又將掀起另一波的假新聞與論,而報館或許會被商家炮轟未盡新聞道德責任。

很多人都認為,過濾新聞,審核真實及可信度後,再讓新聞見報,本來就是媒體的工作。惟在資訊傳播發達的年代,每一名受眾其實也有責任,自己必須懂得過濾,到底這則訊息是不是真的,而非人雲亦雲。分享新聞其實並非在電腦鍵盤上,而是個人思維,甚麼才是對的、正確的,自己要懂得分析、有辨。

因為,謊言一旦變成事實在廣播,就再也沒有人知道真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