貓蹼跡

2002年:台灣、香港、廣州
2004年:新加坡
2005年8月旅居台北:花蓮
2006年旅居台北:南投、台東、綠島、蘭嶼、花蓮、墾丁、苗栗
2007年旅居台北:高雄、小琉球、宜蘭、台南、澎湖
2008年:泰國甲米、柬埔寨金邊、台北、越南、韓國濟州島
2009年:印尼日惹、台北、新加坡
2010年:泰國立卑、菲律賓
2011年:台北、港澳、泰國普吉島
2012年:台北、新加坡、雲南昆明麗江香格里拉
2013年:台北、港澳、麗星郵輪、曼谷
2014年:大馬旅遊年刁曼島、檳城、怡保、泰國合艾自駕
2015年:香港、日本沖繩、台灣、泰國曼谷
2016年:泰國曼谷

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

純。無邪


情人的笑
可以一瞬間軟化心房
而孩子的笑  卻是最持久的溫暖

我愛這股暖流
喜歡她那樣的笑容
最純真的無邪


採訪悲劇注入力量

雲頂高原發生巴士墜谷意外,釀成37死16傷悲劇,死者家屬在接到消息後,紛紛趕到太平間 認屍,現場一片愁雲,聞者心酸。駐守在太平間的同事,在陣陣斷腸哭聲中採訪;駐守在墜谷現場的同事,冒著冷風,時刻跟進最新進展;駐守在公司的同事,負責 接新聞,隨時候命,那是分秒必爭的時刻。
這一場被比喻為大馬史上死傷最嚴重公路交通意外,已經可以預知,它必將列入2013年大馬十大新聞之一。
1996年7月15日,也曾發生巴士墜谷意外的慘案,一輛載有32名工廠工友和家屬的巴士在雲頂1公里處撞入150尺深的山谷,奪走18條人命以及15人受傷。當年曾參與採訪工作的前輩們,也以其經驗,分享他們當時遇到狀況,作為後輩的參考。
老前輩一時感嘆地說,做我們這一行,有些新聞還是可遇不可求。
可以採訪大事件,對記者而言,既是挑戰,也是一個學習機會,讓我們從中檢視自己的工作能力,只是有些時候,就如前輩所言,沒有人希望這起意外的發生,沒有人想看到這麼多的傷亡與悲慘。
所以有些新聞,只能偶遇,如山災土崩、大地震,或是名人逝世,如多年前的雲頂集團創辦人林梧桐逝世,每日有數千人前往瞻仰遺容,還有政經商界名人甚至是全球知名賭王,也有出席吊喪,超過百名媒體窩上雲頂數天,每天挖掘林梧桐生前的傳奇事跡。
關注四川大地震
我一直希望,自己的採訪生涯裡,可有一次前往災區實地採訪的經歷,四川大地震時,我確實渴望被 派往中國採訪的記者是我,可惜不是。當時,《光明日報》希望讀者在關注大地震新聞的同時,也可以從“慘痛”事件上發掘“光明”的一面,盡努力在中國各大媒 體網搜尋“光明”新聞,如老師勇救孩子、老漢背著妻子遺體回鄉、小孩災後截肢仍堅強生活、老婦被困數天仍生存、消防員或賑災人員背後的奉獻等新聞,讓讀者 感受“重生的喜悅”。
那時候,我雖不在前線,但也坐在電腦前,找了好幾天的新聞,沒有人喜歡悲劇,但在悲劇發生時,我們可以試著不要把悲傷放大,不只不會對幸存者造成二度傷害,反而還會給予他們另一股活下去的力量。
(光明日報/好評‧文:張欣薇)

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

傾訴中心

辦公室的電話,在這陣子經常接到一位婆婆的來電,次數頻密到大家都知道這號不知名人物。
婆婆每次打電話來,並未道明要找誰,也沒有說明她是誰,一旦確定有人正在接聽她的電話,婆婆就 連珠炮似的一直在說話,任你怎麼阻止也無法要她暫停或是打斷她的通話,好聽你說話,曾有同事放狠話說:“你不要說話,先聽我說,不然我蓋電話啦!”她還是 無動於衷地一直在說著她想說的,有時候一說就是幾分鐘、幾十分鐘。
婆婆說的不是閒話,不會說今日菜價跌,有人搶劫或是純粹惡作劇,她是一再重複其兒子在數年前的冤案,還有其兒子前妻及前妻媽媽,也是其前親家母的是非。
大家試圖想幫婆婆,但婆婆早就找某政黨投訴局幫忙,礙於家事,清官難審,婆婆無處申冤,只能打電話到報館,盡訴心中冤情,即便婆婆冤案中的兒子早已逝世多年,但她還是沒辦法放下,或許只是想藉由這樣的傾訴方式,宣泄內心的不甘心。
一如曾經耐心聽完婆婆說到自願蓋掉電話的同事WJ所言,婆婆也只是想要人家聽她說話。
有時候在想,辦公室的電話用途真的很廣,除了是記者及受訪者的聯繫工具,亦是讀者的“萬能通話筒”。
讀者會打電話來問路,問最靠近某某區的麥當勞怎麼去;也有打來詢問某公司的電話是幾號;家裡停 電、不見身份證或者寵物走失,也會打電話來報館問怎麼辦,也有很無厘頭的只是打電話來說:“我只想找一個人聊一聊。”以為自己是偶像劇《我可能不會愛你》 裡的程又青,有心事時想找李大仁聊一聊,把咱家的電話線當成了傾訴中心。
若不是趕稿時候,或許可以充當輔導員,幸運的話,也許還可以發掘出另一宗獨家趣聞。
(光明日報/好評‧文:張欣薇)

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

停車場烏龍經歷

當我把車子駛入XX大廈的地下停車場時,心裡即感到不妙,不是安全問題,而是技術問題,這是一個我之前從未看過的停車場模樣。
場內的車子分作“前、中、後”三排,每一排都有軌道,軌道上則是獨立的停車平台,看著停車場職員在電子板儀器上按來按去,前排的停車平台左移右移的,然後指使我把車子停入中間的G7位子,預感告訴我,待會要把車子駛出來時,必有一番折騰。
2個小時後,我重返停車場取車。看著我家的“小藍”卡在中間,擋它路者是前排的H4,我自以為 是地在電子板前按了H4的青色按鈕,結果H4平台沒有離開,倒是H1、H2、H3三輛車子連成一線,轟隆隆地靠在H4旁。儀板上的數十個按鈕不停在閃及 響,停車場內,我看不見任何人。
在多達三層的“焗爐”停車場不斷來回走動,豆大的汗珠一滴接一滴地從額頭處流下,西裝外套內的背心早已濕透,我試著每一個按鈕胡亂按一通,沒有反應,電儀板上也沒有任何求助電話供參考,我按捺不住自己的臭脾氣,直接上車啟動引擎,不斷響鳴,宣泄我的不滿。
停車場職員終於出現,她問了我的車在哪裡,我說G7,再去按G7按鈕,H3及H4車子再次轟隆隆隔開,騰出空間讓我把車子移開。我的“亂亂按”,竟然沒有按到G7!!一陣尷尬!!
雙格停車位類似雙格床
因為經常四處採訪,而有機會“見識”不同類型的停車場,除了代客泊車、這個剛剛學會的機械泊 車,還有電梯類,得先把車子駛入專屬電樓,再等門緩緩關上,電樓會把車子跟你送上停車場樓層,然後開門,把車開出去,再找停車位,離開時,再重複同樣的步 驟。記得第一次使用時,人與車子被困在不大不小的空間裡,我在幻想電樓若失靈時,人和車,要怎麼救?
還有一種較常見的停車場類型,就是雙格停車位,同一個位子,分上下兩個位,類似雙格床。我也是 在取車時,突然看見自己的車子吊在上空而“嚇傻”了,我的車,要怎樣下來啊?站在那裡,研究著雙格鐵架旁有兩顆紅、青按鈕,往亮著的青色按鈕一按,我的車 子緩緩下降至地面,而原來在底格的車子則是更下一層。
遇上這種高科技,要學習其實不難,我最怕是自己粗心,忘了車子停在哪兒?或是烏龍遺失了泊車卡,這些事我都遇過,而且還不止一次,最無奈的一次是眼睜睜看著已付帳的泊車角子掉入手拉扛旁的細縫,挨了一張停車場管理層罰單,50大元!
朋友跟我一樣,經常遇上這等烏龍事,所以在停車後,都會用手機拍下車子的位置,結果有一次,打 算取車時才發現,電話沒電了,想知道車子在哪?也沒辦法,最後有勞保安陪同,一層一層地找愛車……藉此分享,希望若有雷同事件發生,自己“識Do”啦! (光明日報/推特男女‧文:張欣薇)

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

高籌款額獎勵

日前出席一項籌募建校基金記者會,工委會以個人及團體高籌款額獎勵的方式,鼓勵學生踴躍參與籌募善款活動,每名學生獲發一張募捐卡,成功取得全校最高籌款額的學生可以獲得電腦辭典。
第二高及第三高的學生獎勵也很豐富,有手機及相機作為獎勵;總籌款數額最高的兩個班級則有餐KFC炸雞免費吃。
我問主辦單位,這樣的獎勵方式不就是歪曲了籌款的目的?
本來就在鬧不夠資金,現在還要額外花費買手機、相機,獎勵高籌款額者?對方回應,他們可以嘗試找商家贊助,更何況這些獎品花費也不算高,學生協助籌款也很辛苦,獎勵他們是應該的。
心裡正納悶,默默盤算,電腦辭典、手機及相機,還有免費KFC,少說也要花上兩千令吉吧?婉轉地再詢問,難道不怕引起反彈?他說不怕。
額外獎勵意義何在
最近幾年來,“高籌款額獎勵”成為一些籌款單位最常使用的“招數”,一般的解釋認為,這種獎勵可以吸引更多人參與募捐活動。如上述所提之例子,有一些則是在籌款晚宴上,設百萬名車抽獎活動,凡捐款10萬令吉者,即能換來一次的抽獎機會。
既然有百萬名車,何不干脆變賣套現,全數捐出?名車的吸引力,真的可以讓更多的人掏出口袋裡的 10萬令吉,或是更多更多?“高籌款額獎勵”或許真的可以吸引更多的“善心人士”,但我會質疑,此“善心人士”最後是出於“善心”,抑是“抽獎獎勵”?學 生本為母校建校基金出一份力,最後會否因為“高籌款額獎勵”而模糊了那份愛校的熱誠?
籌款顧名思義,就是不夠錢,所以要籌錢,可能是為建校、慈善或是醫藥費用,聚沙成塔,積少成多,任何數額的捐款亦無任歡迎,籌款單位為何還要額外花費辦甚麼“高籌款額獎勵”,意義何在?
古語道,為善最樂,因為為善的動機很單純;如果不再是單純的為善,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偽善,不是嗎?(光明日報/推特男女‧文:張欣薇)

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

困住


舊時光影如一場黑白的無聲電影
他          墜入舊時的時光
被困在時光機裡     卻回不去

如果時光可以倒流    你最想把自己困在哪一段時光?



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

“鍵人”與“觸生

繼早前曾寫過火星文,這一次我想轉載StayReal面子書分享的趣文:

網上發言,請不要再隨便自稱“筆者”了,因為根本沒有用筆在寫,這個詞匯已經要丟入歷史長河了,雖然曾經那麼瘋狂存在過,但至少在網上該消失了。
那以後應自稱甚麼?“鍵人”!
但現在都用智慧型手機,根本沒有鍵盤,所以應該叫“觸生”才對!

看完,我忍不住笑了,形容得真貼切!早些年代電子商品尚未普及,不論是小學寫作,還是長大後當記者寫評論時,老師都有在教,用筆寫字自稱筆者,投稿者可有筆名,即便現在已用鍵盤打字,但還是習慣性地自稱為筆者,明明就真的沒有在用筆寫字了。

詞匯隨科技進展起變化

此趣文一言道醒了筆者(鍵人)我,大家都在鍵盤上敲敲打打,現在有些還在銀幕上“滑來滑去”, 華語規範或許真的需要就此詞匯進行修改,只是叫“鍵人”不小心唸歪就不禮貌,叫“打者”也不錯,有煞氣,又威風,敲打鍵盤的人;當鍵盤全被銀幕取代時,被 叫作“觸生”也很不雅,只用手指碰觸銀幕,該怎麼稱呼?叫“滑民”,好不好?

科技日新月異的結果,讓語言文字的運用對“規範”帶來挑戰。從書面來到網絡,讀者變成了網民; 許多常用的詞匯,也跟著起了變化,早前有個電台節目自稱“李同鞋(學)教室”;以前最常寫的“立刻”不懂何時被寫作“立馬”(立刻馬上),新聞重點這個說 詞,也被改作“新聞亮點”才夠潮;電視台、電台及各大媒體,也直接以“給力”取代原來的“加油”。

那天聽著新聞播報員在報新聞時說,遇到攫奪案的女生很“悲劇”,突然有感而發,在這個只有“鍵人”和“觸生”的年代,到底是我的中文造詣變差了,還是傳統的語言也會有跟不上年代的時候?網絡語言的興起使現代漢語詞匯有了改革性的挑戰,也引起學術界的討論。

當自己不小心升格成“鍵人”兼“觸生”的這一刻,我開始想念爬格子這玩意,那個在稿紙上,一格一格地寫著自己意念的文字創作,當“鍵人”的後遺症就是寫字越來越醜,而且有許多字只記得字碼,不記得怎麼寫了。

(光明日報/推特男女‧文:張欣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