貓蹼跡

2002年:台灣、香港、廣州
2004年:新加坡
2005年8月旅居台北:花蓮
2006年旅居台北:南投、台東、綠島、蘭嶼、花蓮、墾丁、苗栗
2007年旅居台北:高雄、小琉球、宜蘭、台南、澎湖
2008年:泰國甲米、柬埔寨金邊、台北、越南、韓國濟州島
2009年:印尼日惹、台北、新加坡
2010年:泰國立卑、菲律賓
2011年:台北、港澳、泰國普吉島
2012年:台北、新加坡、雲南昆明麗江香格里拉
2013年:台北、港澳、麗星郵輪、曼谷
2014年:大馬旅遊年刁曼島、檳城、怡保、泰國合艾自駕
2015年:香港、日本沖繩、台灣、泰國曼谷
2016年:泰國曼谷

2015年2月7日 星期六

體罰不罰

小學記憶裡的體罰小兒科是罰站,最常見的是拉耳朵及鞭掌心。

挨鞭前,雙手總會相互搓揉至發熱,或是在手心涂上厚厚的膠水,忘了是誰說的,這樣被打,不會很痛。鞭子未落下,手就忍不住先往下,下意識的逃避,可惡的老師還會因此再加多一鞭,越想逃,要承擔得更重。

剛開始被老師打,都會回家哭訴,想要爸媽的安慰,可是每一次換來的都是阿媽的“雞毛掃”侍候,刷了幾下屁屁,怪你太愛玩,書沒讀好。再後來,被打也就不算是甚麼大事,那是自己犯了錯,考試考不好,比起藤鞭,鐵尺鞭手背比較難熬,數學錯一題打一下,痛死了卻不敢哼一聲。

曾經有同學被體育老師罰鞭腳板,被迫在全班面前脫鞋,還要被笑襪子破了個大洞;6年的小學生涯 裡,唯一一次有家長到學校興師問罪的就是國文老師罰同學錯一題,要拉五下耳朵,每一個人都罰拉了好幾十下。放學回家時,大家軟著腿沿著小山坡抵達校門後, 因為學校正在新村的小山谷裡,返家的路必須再走過一段斜坡,好幾個同學就因為腿軟相繼臥仆在地,擦傷了掌心及雙腳。

國文老師的體罰在村裡引起了小轟動,也成為咱這些記仇小學生心中,最討厭的老師。但在事隔多年的今日,再回憶,手指曾經被鞭打至瘀青,還有拉耳朵跌倒的擦傷都成了重要的童年笑話。

不確定是從何時開始,孩子被鞭一下都要到學校興師問罪會成了家長文化?越來越多體罰學生的新聞相繼見報,政府亦計劃擬定新的兒童法案,將鞭打孩子或學生列為刑事罪,老師可能因此被視為刑事犯人,卻沒有人去理解,適當性的體罰其實也是一種教育?

在愛的教育前提下,適當體罰可以糾正學生不當的行為,避免人格偏離發展,也可以防止“草莓族”的擴大,惟教育工作者必須認清體罰的迷思,體罰是懲罰教育而不是故意羞辱,是施教而不是施暴,適當的體罰最後也可以是學生成長的回憶。

(光明日報/記者室‧文:張欣薇)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