貓蹼跡

2002年:台灣、香港、廣州
2004年:新加坡
2005年8月旅居台北:花蓮
2006年旅居台北:南投、台東、綠島、蘭嶼、花蓮、墾丁、苗栗
2007年旅居台北:高雄、小琉球、宜蘭、台南、澎湖
2008年:泰國甲米、柬埔寨金邊、台北、越南、韓國濟州島
2009年:印尼日惹、台北、新加坡
2010年:泰國立卑、菲律賓
2011年:台北、港澳、泰國普吉島
2012年:台北、新加坡、雲南昆明麗江香格里拉
2013年:台北、港澳、麗星郵輪、曼谷
2014年:大馬旅遊年刁曼島、檳城、怡保、泰國合艾自駕
2015年:香港、日本沖繩、台灣、泰國曼谷
2016年:泰國曼谷

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

記者的裝備

你問我,記者需要甚麼裝備,我說:紙、筆、錄音機。

不過,大部分時候我都不會重聽錄音機音頻,
訪問時盡可能抱著聽故事(八掛)的心態(較易記得),用筆記下重點,就無需再浪費時間費神重聽,所以,記者必須裝備是腦袋的記憶體,但偶爾還是會有當機的時候,如發白夢遊神,所以上述所提及的三劍客,可是後備武器。

還有手機跟網絡,除了通訊,等待採訪時可以上網、玩遊戲打發時間,亦可以用作錄音,或打稿工具,現在人人都可以當“狗仔記者”,也全賴於手機的多功能,拍照、拍短片,明明是文字記者,卻同時可以是攝影兼任視頻主播,但薪水卻只有一份,還要處於低收入群的那一份低薪。

那一次,跟東南亞自由業的戰地記者聊天時,他也提到記者裝備的重要,不過他的裝備比較特別,除了錄音筆、相機及錄影機外,還需要避彈衣及防毒面罩,幾次採訪泰國等國家的示威行動時,他都得全副武裝,而這些裝備的重量就已經超過20公斤,比潛水的裝備還要重,後者可藉水的浮力減重,但前者卻只能靠自己的力氣,撐著那幾十公斤追新聞。

戰地記者採訪的命喪率較高,是否也與這樣的裝備有關?人太笨重,遇意外時逃不了。

去年8月的淨選盟大集會,他亦到吉隆坡進行採訪,問起我們採訪時都帶些甚麼?我說,大馬示威都叫和平集會,應該沒有鎗戰,所以不需要避彈衣。“沒有防毒面罩?”他問,我答,就毛巾、牙膏跟鹽巴這些抗催淚彈的“偏方”,有些前線攝影會自備口罩,但也不是防毒面罩,真的發生事情,就只能跟一般民眾一樣,逃。

“毛巾、牙膏跟鹽巴這些根本沒用,催淚彈煙霧屬於有毒氣體,再加上你不確定執法單位使用的是否是過期催淚彈,一旦吸入,是會對人體構成影響,最好還是給自己買一個好的面罩吧!”

我心裡默默地念著,不是公司提供的嗎?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