貓蹼跡

2002年:台灣、香港、廣州
2004年:新加坡
2005年8月旅居台北:花蓮
2006年旅居台北:南投、台東、綠島、蘭嶼、花蓮、墾丁、苗栗
2007年旅居台北:高雄、小琉球、宜蘭、台南、澎湖
2008年:泰國甲米、柬埔寨金邊、台北、越南、韓國濟州島
2009年:印尼日惹、台北、新加坡
2010年:泰國立卑、菲律賓
2011年:台北、港澳、泰國普吉島
2012年:台北、新加坡、雲南昆明麗江香格里拉
2013年:台北、港澳、麗星郵輪、曼谷
2014年:大馬旅遊年刁曼島、檳城、怡保、泰國合艾自駕
2015年:香港、日本沖繩、台灣、泰國曼谷
2016年:泰國曼谷

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

網絡潮語

中國最權威的英漢詞典之一的《新英漢詞典》最新版,創中國中英工具詞典先河,收錄了297個網絡與手機短信常用縮略語。

這些新詞包括電郵標誌性符號“@”,被解釋為“在……地方”,等同英文“at”﹔而動漫畫中常 見“ZZZ”符號,釋義為“睡覺了”、“厭倦了”、“累死了”﹔字母數字“2D4”是“To die for”,釋義為“好得要死”﹔“BFF”則是“Best friends forever”,意為“永遠是好朋友”。

原來僅限於用在網絡上的非正式語言,竟然也登上了台面。它們多諧音、象形字或是由錯別字改成,如:我不叫我,叫“偶”;喜歡不叫喜歡,叫“喜翻”、代表五體投地的“orz”,字母併排形成一個人五體投地的樣子。

記得剛到台灣念書時,繁體字都還沒摸清楚,更別談要去識別甚麼叫火星文。台灣天團“五月天”的《戀愛ing》,紅遍全世界,也連帶讓“ing”這個英文進行式文法用語“爆紅”。(爆紅這詞應該也是最近才有的新詞匯吧?為突顯突然變得很紅很紅,所以用爆詞取意。)“午餐ing”、“逛街ing”、“累ing”、“難過ing”,只要在任何動詞後加上“ing”,就可以讓大家即時意會你正在做甚麼,一目了然。

創新語言漸融入日常生活

這些由網民創造的媒體語言,漸漸形成了一種網絡文化,並隨著網絡的發達與時代的變遷,逐漸融入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成為一種社會現象。現在看見美女,你會喚她“美眉”、蟑螂你叫牠“小強”、“我愛你”太露骨,你會改說“520”,但大家都在用這些 有的沒有的語言時,少數不懂的人就會變成“井底之蛙”。

曾有學者認為,這些網絡語言很可能會對傳統且正規的語言產生負面影響;但也有另一派學者認為,應該積極看待,日新月異,一個時代一種思維,現在網絡用語都在用圖案表達,一個蛋糕代表生日快樂,以後寫作文,會不會都是圖案,回到那個原始時代的象形文字啊?

如果以後大家真的只看網絡報紙,我的新聞是不是要醬(這樣)寫,YB(議員)因不滿(生氣的臉)部長出言辱罵(一堆*X#@)女性(女生圖案),決定向後者採取法律行動。美眉們也無法苟同部長的行為,直喻他為恐龍(長得醜)。

(光明日報/好評‧文:張欣薇) 2013-06-14 19:11

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