貓蹼跡

2002年:台灣、香港、廣州
2004年:新加坡
2005年8月旅居台北:花蓮
2006年旅居台北:南投、台東、綠島、蘭嶼、花蓮、墾丁、苗栗
2007年旅居台北:高雄、小琉球、宜蘭、台南、澎湖
2008年:泰國甲米、柬埔寨金邊、台北、越南、韓國濟州島
2009年:印尼日惹、台北、新加坡
2010年:泰國立卑、菲律賓
2011年:台北、港澳、泰國普吉島
2012年:台北、新加坡、雲南昆明麗江香格里拉
2013年:台北、港澳、麗星郵輪、曼谷
2014年:大馬旅遊年刁曼島、檳城、怡保、泰國合艾自駕
2015年:香港、日本沖繩、台灣、泰國曼谷
2016年:泰國曼谷

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

我的台北時代

11月初,我與5位那些年,一起在台北念大學,在同一個部門當工讀生的老同學,一起到台北旅行,回憶我們的台北時代。

畢業以後的這些年,我們幾個陸續在不同的時候,與不同的人都曾經回到台灣旅行,其中一個還娶了台灣老婆,當了台灣女婿,只不過,這一次的意義很特別,十年前的這個時候我們一起到台北唸書,是我們的十年之約,也是一場馬拉松式的同學會旅遊。

我們一起回憶曾經去過的地方,在最常聚餐的快炒店慶祝我們的台北團圓飯;也各別去見不同的同學、到各自工讀的地方探望曾經待我們如親人的叔叔阿姨們,十年歲月只在彼此的臉龐還有身材起了微微的變化,但感情仍然沒變,台灣人的熱情依舊讓人溫暖融化。

在最常去的捷運站下車,沿著曾經熟悉的街道走著,啟動台北時代的記憶門鎖。街角的社區圖書館還在,記在那個手機還不能上網的年代,看書是最常做的消遣,讀到精句還會給它抄在小本子裡,典型用功的乖學生;圖書館樓下的超市改了招牌,雙腳還是不知覺地往裡面走,詳閱架上一堆蔬菜、鮮肉食的價目表,一大顆的高麗菜還20元、金針菇10元、雞肉150元......

我的台北時代是個窮學生,煮便當是最節省的方法,因為經濟能力有限,一週便當錢只能控制在100元,所以便當盒裡永遠都是雞蛋、包菜、金針菇;雞肉、排骨、魚全都是奢侈品,只有在當月便當錢有剩餘餘額時才允許特別加料的豪華享受。

早餐最常吃的15元御飯糰,漲了5元;角落那一家我最愛喝的烏龍綠茶,750毫升依然還是25元;夜市裡的10元“微笑碳烤”攤位,現在每串也只漲了1元,10年來就只漲了馬幣13.6仙(100台幣對馬幣13令吉60仙),這些年一直在國際版看到台灣人都在罵通貨膨脹嚴重,政府都在搞啥?

在那麼一刻,好想將這十年,大馬的美碌冰從塊半變成三塊;雪茶從三角變一塊;過路費從塊六變兩塊一,還是巴殺的一隻雞從八塊多變十幾塊、德士費、巴士費、生活通通都高漲好幾十倍的通貨膨脹細明表刊登在台灣媒體上,讓台灣人知道自己多幸福,好不好,我們來一個對調?你當大馬人,我當台灣人。

這樣,再回憶我的台北時代的就是你,不是我了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