貓蹼跡

2002年:台灣、香港、廣州
2004年:新加坡
2005年8月旅居台北:花蓮
2006年旅居台北:南投、台東、綠島、蘭嶼、花蓮、墾丁、苗栗
2007年旅居台北:高雄、小琉球、宜蘭、台南、澎湖
2008年:泰國甲米、柬埔寨金邊、台北、越南、韓國濟州島
2009年:印尼日惹、台北、新加坡
2010年:泰國立卑、菲律賓
2011年:台北、港澳、泰國普吉島
2012年:台北、新加坡、雲南昆明麗江香格里拉
2013年:台北、港澳、麗星郵輪、曼谷
2014年:大馬旅遊年刁曼島、檳城、怡保、泰國合艾自駕
2015年:香港、日本沖繩、台灣、泰國曼谷
2016年:泰國曼谷

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

馬幣的殘念

7月中,在台北轉機去日本沖繩,一併兌換了日幣與台幣。

那個時候,日幣與馬幣匯率同步走低,我以馬幣3065令吉兌換10萬日元;但台幣方面就比較讓荷包心疼,兌換1萬台幣需要1238令吉,往年每一年都會到台北探親,同等價值都不需要花上1100令吉。

沒想到,當時對於馬幣與台幣兌換差價的“小心痛”,卻在一個多月後的今天,擴大成超級大傷口,會淌血那種。

從7月中到9月,就一個月半的時間,馬幣與台幣的兌換率已經從12.38飆升至14.25(1425令吉換1萬台幣),再過多一個月,是不是要破15大關啊?你可能會說,匯率局勢不對,不出國就好了,但偏偏一早就買好了機票,11月還要再到台北參加同學會,那馬幣是一直在貶值,怎不叫我急跳腳?還要就一直在外子耳邊碎碎念,早知道馬幣回揚只是傳說,7月就先把錢換好,就不會白白再虧多幾百令吉。

其實,那時候採訪了幾位金融專家,大家都說未來半年馬幣走勢不樂觀,可我就是沒遠見,總以為馬幣就快到回揚之時,而因小失大。現在只能自我安慰,至少我要去的地方是台北,算是經濟能力範圍所及,若是花美金、英磅還是新幣的國家,那就更殘念(源於日語中漢字的寫法,遺憾、可惜的意思)了,是該取消行程好,還是硬著頭皮出國好。

馬幣走低不是最近才發生的事,早在去年或是再更早之前,就已經亮起危機紅燈。當時一切源由在於國際油價下跌,那是大馬最主要的收入來源,後來陸續一堆醜聞浮上檯面,一馬發展公司調查不夠透明、26億(現在換算是要邁入30億了嗎?)政治獻金、政治持續不穩定化,馬幣一跌再跌,馬幣兌美元在今年也已經創了好幾次的亞洲金融風暴後17年來的“新低”。

但,政客還是說,馬幣貶值與政治因素無關,這只是人民被誤以為的說法;難道在確保馬幣不貶值的問題上,政府沒有責任嗎?

在馬幣兌美金來到4.25以後,首相納吉終於宣布特別經濟委員會,以應付當前環球經濟不明朗局勢,確保國家能夠保持自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以來,所建立的經濟增長動力;在國人引頸長盼,政府終於在這水深火熱之際,說出了個緊急救市行動,距離我的台北同學會還有兩個月,我該不該再一次期待馬幣回揚?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