報道:本刊郭慧筠
攝影:本報譚湘璇、本報資料室、Syabas提供
引言:
水在生命演化過程中扮演著重大角色,去年9月,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(NASA)在火星上發現了液態水存在,大大提升人類移居火星的可能。
水源是除了氧氣之外,生物最不可或缺的生存元素。不過,隨著全球都在追求都市化及工業發展,大自然的運作模式已遭改變,原本極少的可用水源,也變得更岌岌可危。
80年代起,我國經濟模式漸漸由農業轉型至工商業,人民紛紛往城市發展,城市人口密度逐年攀升,對水源的需求量也隨之增長。但我國的天然資源是否有能力負荷這股成長趨勢,為人民提供足量水源?
文:
水覆蓋了地球表面約70%面積,其中卻只有2.5%左右是淡水,其餘的都是海水。而在2.5%的淡水中,有約68.7%位於冰帽與冰河,所以實際上人們可使用的淡水,不到1%。
儘管如此,馬來西亞是個得天獨厚的國家,擁有豐富天然資源,熱帶雨林氣候雖使我國終年高溫,但同時亦多雨,並無過長的干旱期。
我國原水主要源自河流,當雨量充沛,濾水廠會直接從河流抽取原水,進行過濾。而天氣乾燥,河流水位降低時,水壩便發揮作用,釋放水源,來提高河流水位,維持水源供應。
飲用水的來源是一個循環,濾水廠從河流抽取原水過濾,之後通過輸水管,輸送淨水至各地區配水庫,再轉送至每家每戶。
住宅區及工商業用戶的廢水,則將排進污水處理廠,經過妥善處理後,再度回放至河流。
■我國水荒問題是天災抑或人禍?
我國擁有上百條大大小小的河流,加上飲用水來源是一個循環,水源不會是一個致命問題,但為什麼每隔一段時期,依然會發生制水?
難道是我國的自來水產量,不足夠應付逐漸增長的人口,以及都市化和工業化需求?
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我國於2013年全國人口達約3022萬人,而全國濾水廠產量於2013年,平均每日多達155.36億公升。
也就是說,在我國,每人每日可配給的用水量平均高達514公升左右,遠遠超越世界衛生組織(WHO)所建議的,每人每日165公升用水量。
既然水供如此充裕,為何每隔一段時期,我國某些地區依然發生制水?究竟我國水荒問題是天災抑或是人禍?
大馬水務與能源研究協會(AWER)高級經理林素芳指出,在我國,有三個重要因素會導致制水。
“第一,大型輸水管突然爆裂,第二,水源受污染,第三,氣候長期乾燥,其中一個因素都可造成水荒。”
“2014年會發生嚴重制水,除了由於水供的供需已達瓶頸外,就是因為天氣炎熱,加上一些河流水源被氨(ammonia)污染而引發。”
她認為,我國水源相當充足,只不過管理方面沒有很到位,所以與其把責任歸咎於氣候變化,倒不如說執法單位,沒有很好地規劃及監管水源和水務業。
“我國是熱帶雨林型氣候,乾旱季和雨季有一定規律,況且厄爾尼諾現象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次,身為人類,就要懂得好好與大自然合作,懂得未雨綢繆。”
2016年世界水源日星洲副刊系列報導
(一)水越來越不足了嗎?
(二)誰是水荒罪魁?
(三)改掉壞習慣,未雨綢繆 (四)馬來西亞能不能直接飲用自來水?
(五)不喝水,才會胖喔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