貓蹼跡

2002年:台灣、香港、廣州
2004年:新加坡
2005年8月旅居台北:花蓮
2006年旅居台北:南投、台東、綠島、蘭嶼、花蓮、墾丁、苗栗
2007年旅居台北:高雄、小琉球、宜蘭、台南、澎湖
2008年:泰國甲米、柬埔寨金邊、台北、越南、韓國濟州島
2009年:印尼日惹、台北、新加坡
2010年:泰國立卑、菲律賓
2011年:台北、港澳、泰國普吉島
2012年:台北、新加坡、雲南昆明麗江香格里拉
2013年:台北、港澳、麗星郵輪、曼谷
2014年:大馬旅遊年刁曼島、檳城、怡保、泰國合艾自駕
2015年:香港、日本沖繩、台灣、泰國曼谷
2016年:泰國曼谷

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

星洲週刊專題:粵語古仔“拌飯”的時光

3月27日:星洲週刊專題
第一篇:粵語古仔“拌飯”的時光
第二篇:臨場聲效大揭密
第三篇:聲音背後的神秘人


報道:本刊 張欣薇
攝影:本報 黃玲玲

那樣的年代,許多人家裡都會掛著一個四方形的黑色箱子。那箱子纏著長長粗粗的電線,從清晨6點開始便傳出一把清高的聲音,然後18小時不停地播放直到深夜12點,偎在會發聲的小箱子旁“聽古仔”是當時候最大的娛樂消遣,也是許多60後70後“古仔拌飯”的美麗時光。
工廠的女工,喜歡一邊車衣一邊用耳朵追劇;陪阿公到kopi店喝茶時,幾個老uncle就愛打賭今日武俠劇情;晚上姑姑房間傳來一把淒厲之聲“迷……離……境……界”如泣如訴,只能用棉被蓋著頭,拜托女鬼不要找上我。
這一些曾經填補數代人成長記憶的粵語古仔,在薪火相傳半個世紀後,電台仍保留著相同的節目,讓你在看不見的聲音裡,繼續享受一場故事的盛宴。
 

“邊個話我傻傻傻,我請佢食燒鵝鵝鵝,通街話我傻女傻妹,實在我未傻,傻傻傻......”聊上個世紀,五六十年代的粵語古仔“拌飯”的時光,何大傻以粵曲《旱天雷》填詞的《邊個話我傻》正好點燃無數人對於“李大傻講古”的集體回憶。
那熟悉的開場白:上一次,就講到……迅速把聽眾帶入金庸武俠小說裡的舞刀弄槍,在故事情節進入生死關頭的緊張時刻,廣播中傳來李大傻那一句:那究竟……,請各位下次收聽就知道了,賣關子吊你的癮,讓你更期待下一集的劇情。
講故事的人,我們稱他作“講古佬”,那是中國前百年的民間開始盛行的“說書人”,無論是公園、茶樓或者大榕樹下,都能看見講古佬的身影,單獨一人擔任敘述,再用不同的聲音,扮演故事中的男女老幼人物,娛樂大眾。
進入收音機時代後,講古也走進電台,通過無線電,走入百姓家。再後來,電台嘗試由多人演繹不同的角色,配上音樂,以空中小說的形式,帶領聽眾進入另一個想像空間,,那就是——廣播劇,伴隨數代大馬人成長的文化產品之一。
印象中,阿媽煮飯、燙衣時一定要開著收音機;在房間寫功課的姑姑偶爾會傻傻地望著收音機發笑;晚餐時,阿公說:“食不言寢不語”,所以大家都不說話,只聽廣播劇,我則好奇,在收音機裡的那個人,其實是長甚麼樣子的?
早期的粵語廣播劇都是香港麗的呼聲所錄制,再傳播到吉隆坡麗的呼聲播出。譚炳文、何雪凝、高亮、李平富、鐘偉明都是老一輩人耳熟能詳的香港廣播劇藝員,直到1973年7月1日,吉隆坡麗的呼聲成立第一期粵語話劇組錄制廣播劇至今43年,開始嘗試本土粵語廣播劇,周杞武、梁觀友、鄭美英、廖日豪、關瑞瓊、劉玉葵、羅冰心、梁甘玉、朱廣威、林淑萍、陳峰、戴桓鵬、鄭祺源、葉寶聖、童沁成了後期廣播劇粉絲熟悉的聲音演員。
八十年代,本土粵語廣播劇全盛時期,有線電台從早上10點開始的《醒神精品》、12點的《金像劇場》、3點的《精裝單元》、5點45分的《武俠小說》及晚上10點的《迷離境界》,每個時段各半小時,輪流為聽眾說故事,從家庭倫理、武俠,甚至是偵探、科幻、靈異等題材,一天裡帶聽眾遊走了不同的異想空間。
“那個時候,娛樂很少,電視還是黑白的,不是每戶家庭都買得起電視,所以聽廣播是當時最大的消遣,拉線到屋企就可以收聽麗的呼聲,一個月收費才幾塊錢,由朝到晚聽古仔,食飯、車衣、做功課,邊個都可以聽。”
羅冰心及廖日豪屬於第二期粵語話劇組訓練班畢業的組員,回憶那些年,話劇組成員雖然只獻聲不露樣,卻一樣風靡許多年輕人,被人當作偶像般追捧,記得吉隆坡麗的呼聲首次公開招募話劇組員時,報名人數接近一千人,篩選後,有九十多人被錄取及接受培訓,廣播劇也是明星夢的開始。
“話劇組成員就似明星,每個星期天都必須到半山芭金華戲院登台表演,演諧劇、唱歌等,會有小粉絲要求握手、簽名及合照,不時還會收到粉絲的信,長長十幾張信紙,把你當作是他的家人,聊心事。”
那個黑膠唱片的年代,“粵曲皇帝”郭炳堅與“粵曲王子”鄭錦昌在錄制唱片時,也會邀請廖日豪、陸倩妮幾個話劇小生花旦加入,讓他們配合新歌演一段話劇,堅哥及昌哥就會依劇情高唱粵曲,類似現代的舞台劇。
“偶爾,也會當合音或唱些插曲,計一計,我都曾參與過十幾部的唱片錄製。”曾經參與演出的黑膠封面,廖日豪現在還收著,那是本地粵語廣播劇最風光的時期,也是他最美好的記憶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

在追溯本地廣播劇歷史時,為甚麼是粵語(廣東話),而不是華語或是其他方言?
粵語一直以來都是吉隆坡人的強勢方言,早前中國南來吉隆坡的華人祖籍以廣東人為主,即便籍貫不同也會學習說粵語,聽粵典、影畫戲,電臺、電視臺所播放的節目皆以粵語片為主,香港文化甚濃。
麗的呼聲後來也設立其他方言話劇包括廈語及潮語話劇組,也有華語話劇,粵語劇組錄完出街後的劇本,會再轉交給廈語及潮語話劇組翻錄。
八十年代後期,政府推行“多講華語,少說方言”政策,方言慢慢變成了弱勢語言,廈語及潮語話劇組相繼續關閉,只剩下粵語話劇組,依然還在,至今將邁入第43個年頭,接近半個世紀。
麗的呼聲在1997年12月31日停播後,粵語話劇組轉往988無線電台旗下,粵語話劇組之後改名為988廣播劇團,羅冰心是現任的廣播劇團經理。原來是電台支柱的廣播劇因為潮流趨勢的轉變,也從原來一天的5個時段,變成2個時段,即中午12點及下午3點重播,後來就只剩下中午12點的黃金時段,粵語廣播劇似乎成了電台的非主流節目。
“現在的電台競爭大了,節目多元化,廣播劇順應潮流而有所改變是理所當然的,時段確是變少了,卻還是佔據著電台中午12點的黃金時段,甚至連續幾年的Nielsen電台收聽率調查顯示,中午12點的廣播劇是各電台同時段的收聽率冠軍,就連去年開始,每逢週末重播的經典廣播劇,也是最多人收聽的時段。”
當你以為廣播劇在網絡時代,已經是沒有人想聽的節目,羅冰心略帶驕傲地說:“我們的聽眾群年齡從18歲至70歲都有,所以聽廣播劇一點都唔out(落伍)!”
廣播劇或許不像電影、電視會出影碟,早期的廣播劇,不論花多少心思只是播一次就塵封倉底,但現在科技發達,再加上網絡的便利,錄制廣播劇的程序相對簡化,甚至可以將音頻上載至網絡,隨時都可以聽到,雖然時段不如全盛期般,但依然是電台的主要節目。

■粵語廣播劇演變史
70年代
1973年7月1日:《麗的呼聲》成立第一期話劇組,組員有關瑞瓊、周錦標、周杞武、梁觀友、鄭美英、劉玉葵等。每逢週日早上,組員需參與《麗的呼聲》主辦的節目《歡樂星期天》在當時戲院的登台表演。
1976年:第二期話劇組組員有羅冰心、廖日豪、劉瑞蓮、陸倩妮等。
80年代
《麗的呼聲》轉為《麗的商台》,第三期話劇組,組員有詹慧玲、林可風、夏志強、林文佳、楊薇玉、夢蘭等。
90年代
話劇組只需專注演廣播劇,無需再登台表演;
1990年上半年:第四期話劇組成立,包括林淑萍、關蒙娜、陸雯菲、梁甘玉等。
1990年下半年:第五期話劇組成立,成員包括朱廣威等人。
1993年:第六期話劇組成員有連潔明、蕭慧妮、張潔慧、林素貞等。
1996年:988開台,但話劇組的製作仍在《麗的商台》,兩年後才轉往988旗下。
2000年至今:
2000年後:粵語話劇組易名為988廣播劇團,由高原老師領導。在麗的呼聲時期,很多劇本都是改編的,現在因為版權問題,自此所有的廣播劇劇本都以本地創作為主,後期加入的廣播團成員都是插班生,有葉寶聖、黃慧心、鄭祺源、羅瑞安、童沁等人,先以旁聽生的身份在一旁觀察前輩聲演或配音,同時也要自我訓練咬字及發音。
2006年:為歡慶988十週年台慶,廣播劇團推出年度重頭劇《死神首曲》,改編自香港小說家深雪的作品。
2006年:第七期話劇組成立,成員包括曾心怡、許方齊、張家興等人。
2010年:高原因罹患神經腺癌病逝,改由羅冰心接任劇團主任一職。
2012年:舉辦<Like我的廣播劇>校園交流會及創作比賽。
2013年:邀請國寶光良參與廣播劇團40週年重頭劇《巨浪2013》。
2014年:8位編劇第一次攜手創造《微廣播劇》七色彩紅,網羅8位歌影視紅人與聲音演員一起演出。
2015年:創造神話經典《西遊外傳》由古代演繹到現代,一共3輯(總共65集),並由新進編劇曾毅恆編寫。
2016年:配合988二十週年,陸續推出重頭劇《罪迷宮》、《雙城》、《靈距離》。
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