貓蹼跡

2002年:台灣、香港、廣州
2004年:新加坡
2005年8月旅居台北:花蓮
2006年旅居台北:南投、台東、綠島、蘭嶼、花蓮、墾丁、苗栗
2007年旅居台北:高雄、小琉球、宜蘭、台南、澎湖
2008年:泰國甲米、柬埔寨金邊、台北、越南、韓國濟州島
2009年:印尼日惹、台北、新加坡
2010年:泰國立卑、菲律賓
2011年:台北、港澳、泰國普吉島
2012年:台北、新加坡、雲南昆明麗江香格里拉
2013年:台北、港澳、麗星郵輪、曼谷
2014年:大馬旅遊年刁曼島、檳城、怡保、泰國合艾自駕
2015年:香港、日本沖繩、台灣、泰國曼谷
2016年:泰國曼谷

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

星洲週刊專題:臨場聲效大揭密


3月27日:星洲週刊專題
第一篇:粵語古仔“拌飯”的時光
第二篇:臨場聲效大揭密
第三篇:聲音背後的神秘人




報導:本刊 張欣薇
攝影:本報 黃玲玲
四個演員鄭祺源、梁甘玉、羅瑞安及高惠燕聚在錄音室裡,看著劇本念對白。
劇情講述,兩個同門師兄弟因一場誤會而反目,相逢時發現昔日情人與師兄懷有骨肉,兩師兄打了起來。一旁的廖日豪即場做聲效,對白講到師弟憤怒撕掉武功秘訣時,他就將手中的報紙撕開兩半;師兄弟舞劍時,助手李瑋健不停甩動藤鞭製造劍風聲音,廖日豪抓准時機,再將鏟子插入沙罐裡,師弟在混亂中,被劍刺傷倒地。
錄製過程當然有幾次NG,像是報紙撕不爛或是跑步聲不對,有時得從頭再錄,有時要中間再接上,一段播出半小時的廣播劇,順利的話,可能半小時可以搞定,否則一般都是要錄上一到兩個小時才能收工。

錄音室裡,那個堆滿雜物的角落,有幾塊大石磚鋪地、一支麥克風、一道木門、手推車以及被稱作錄音室“八寶箱”的櫥櫃,正是現場聲效的製作現場。
廣播劇在實錄期間,行走、開關門、倒水、打破玻璃這些聲效都是現場做的。
“為追求現場感,臨場做聲效,聲音才會有質感。”劇組導演之一的廖日豪一邊試範聲效制作,一邊解答大家對於劇組為何不利用電腦聲效的疑惑。刮風、下雨可以用CD聲,但有些動作聲效需要配合劇情、演員,很難完全依賴電腦,比如腳步聲。
男人、女人、小孩的腳步聲必須視劇情、節奏而有變化,高跟鞋、平底鞋、草鞋或是赤腳,快慢、近遠、猶豫不決的行走聲都不一樣,若未在現場親眼目睹,誰會知道幾個人的打斗聲,其實只是一塊布大力被扯動;空中甩動藤鞭就能營造出武俠舞刀弄劍的想像;兩塊磚確竟然就是推開古裝劇石門的聲音?
所以,導演在做聲效時,一邊要看劇本、再看演員,地毯上有皮鞋、拖鞋、高跟鞋,不同人走路,他就要不停地換鞋,走一步停一步再走三步;對白還未唸到:“我先接電話”,他得先撥出手機鈴聲,趕在演員說“喂”之前停止動作,若遇到緊湊的劇情如武俠片,要同時耍劍、奔跑及打爛玻璃的聲音,可能就需要其他演員或助手幫忙了。
聲效是否符合劇情邏輯,全都要預先設想,再制作,如被捅一刀的聲效,他想過對著西瓜、香蕉桐插一刀,但效果不理想,劇組一起集思廣義,沒想到插沙的聲音出呼預料的相似。
已經過了退休年齡的廖日豪,在廣播劇組已經40年,但心中對於廣播劇的熱愛卻未曾消退,從一開始只演店小二、衙役的小角色慢慢變成男主角,之後還編寫劇本,現在再當導演,又編又導又演,一路走來都是經驗的累積,絕非“錄古仔”這麼簡單。
錄音後,就是配音,如背景音樂、轉場音樂、環境音樂、生活音樂等等,例如要在廣播劇中交待一個早晨中的森林環境,可以加入小鳥與蟋蟀的聲音,還有樹葉婆娑的音效、浪漫配樂可用於表達男主角對女主角一見鐘情的一刻、在天空中飛翔時,加插了氣流的呼嘯聲及飛機的引擎聲,可讓聽眾彷彿置身於千萬呎高空上、而街頭吵鬧的人聲,伴隨著零丁的琴聲,也可以營造一個人走在街上的孤寂。
很多人以為,只要有一把漂亮的聲音,就可以當聲音演員。只要有劇本,只要識字,可以開口說話,廣播劇嘛,不就是幾個人在讀稿,後製再上個配樂、弄一些音效,似乎沒甚麼難度,反正都看不到樣子,但其實,正因為看不見,演員必須表現出聲音的動作及立體感,才是最難的。
電視你可以直接看到演員舉鎗,但講求聽覺效果的廣播劇,得依賴對白說“別動,我要開鎗”,才再發出鎗聲。
廣播劇是一種聽覺藝術,通過音樂、語言及聲效向聽眾說故事。不同於電影、電視或舞台劇,銀幕表演因為有畫面,所以演員可以使用肢體語言(動作與表情),甚至是現場佈景及道具來傳達意境和訊息,讓觀眾更容易明白劇情。
看不見表情,卻可以可以揣測演員的神情;看不見環境,卻能夠切身感受劇中的當下,這就是廣播劇的聲音表情,如果廣播劇只是一般的有聲書,聽不出感情,讓你產生不了畫面,就跟你看電影時,批評某演員是花瓶,不懂得演戲一樣。
________

劇本內容就是主宰著這個廣播劇的靈魂所在,而導演則是把關者,協助演員塑造角色,再配合劇情做現場音效;演員是表現故事內容的主角,最後由配音員(錄音師)物色配樂加強戲劇效果及營造故事感覺,給予這部劇完整的生命。
從撰寫劇本、選角、錄音、音效再到後製的配樂,羅冰心說,一套廣播劇的完成,靠的是一個團隊,編劇、導演、配音、演員,管他是主角還是配角綠葉,缺一不可。
羅冰心在學生時期就已經加入麗的呼聲話劇組,主要接受編劇及配音訓練。
“我原來只是陪朋友面試,結果卻是我被錄取。當時的主任希望我先學習配音(配樂),再當聲音演員,沒想到從此就再也離不開配音跟編劇的工作。”
她後來在1988年離開麗的商台,受聘《統一唱片公司》,負責將新加坡電視劇改編成粵語版及訓練配音員工作,之後曾在大馬國營中文電台編寫廣播劇,並於1993年回歸麗的商台,即便後來變成了988電台,她一直都在,至今創作過的劇集超過200部,包括:《一家之主》、《天籟之音》、《傷心咖啡座》、《緣份無間道》、《滅絕反擊》等。
雖然最後沒當成演員,羅冰心卻成了廣播劇的魔術手,協助培訓新編劇、演員及配音員,傳承制作粵語廣播劇的竅門。其中,黃慧心及曾心怡,是她親手培訓的得意門生。
她坦承,劇組錄音的收入不高,只能是業餘性質,不可能成為正職,這40年來,劇組成員離離散散,留下的都以資深演員為主,年輕人缺乏耐性,一些有潛質的或許另有舞台讓他發揮,不再留戀劇組,她一直都在擔心劇組會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。
羅冰心希望,廣播劇未來可以朝多元化發展,包括拍成電視劇或出書,讓劇情不再只是局限於空中小說的模式。

沒有留言: